手机版 | 网站导航
东方科技网 生活 >

花椒丰产不丰收价格遭遇滑铁卢 如何应对“价贱伤农”

重庆日报 | 2020-05-01 20:33:41

6月24日,已是傍晚,江津区吴滩镇郎家村,漫山遍野的花椒林里依旧一片忙碌,椒农们小心翼翼地将采收的花椒装车,急急送往位于镇上的一家花椒加工厂。

此时,加工厂大门口已排起长龙。排在最后的郎家村椒农们望了望自己的满车花椒,又踮起脚往加工厂里面看,生怕晚了自己的花椒就卖不掉了。

看着排队的长龙,这家加工企业的老板杨彬、郭群夫妇俩有些发愁——收这么多花椒,今年能全部卖出去吗?

见大家面露焦急之色,杨彬又赶紧安慰道:“今年花椒价格低,这本就打击了大家的信心,我们还拒收的话,岂不是往你们伤口上撒盐?大家放心,你们的花椒我全收,一律不低于市场价收!”众人这才舒展了眉头。

花椒是重庆干旱瘠薄地区产业发展的首选作物,也是重庆农业特色产业之一,面积和产值居我市三大调味品原料之首,产业覆盖25个区县,涉及农户76万余人。

眼下,花椒的采收季尚未结束,椒农们又喜又忧——喜的是今年花椒丰产,全市花椒平均亩产达到900公斤,比往年高出100多公斤;忧的是,没想到曾经持续走俏市场的花椒,今年遭遇了价格“滑铁卢”——在全国最大优质青花椒生产基地所在的江津,花椒每斤收购均价4.1元,比去年低了2元左右,而2016年的均价为8.5元,最高甚至突破了每斤13元!从全市及全国范围看,今年花椒价格,也是一路下滑。

为何今年花椒丰产不丰收?椒农们的种植信心会受到影响吗?如何让重庆花椒树起抵御市场风险的强大“盾牌”?近日,重庆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。

成长

技术革新让花椒亩产突破1000公斤

杨彬和郭群夫妇俩与花椒结缘有近二十年。在上个世纪末,江津吴滩一带仍以散户种植花椒为主时,夫妇俩就率先流转127亩土地建起了花椒基地,并创造了两次奇迹。

第一次奇迹发生在2002年夏天——杨彬按照标准化技术种植的“九叶青”花椒,从种到收仅用了8个月,而当时本地传统花椒,需种植2年才能挂果。这一奇迹,在当地轰动一时。

第二次奇迹发生在2016年。杨彬探索实施了“矮化密植、主枝回缩、压枝压条、摘心”等高产管理技术后,花椒亩产达到850公斤,比往年高出了100公斤。而部分地块亩产竟达到1600公斤!那一年,他的127亩花椒实现了高产高效,平均亩产值近2万元。

亲眼见证了这两次奇迹后,周边村民纷纷前来拜杨彬夫妇为师,吴滩的花椒面积也从8500亩跃增至25000亩。

夫妇俩瞄准市场,赶紧投入1000余万元添置花椒保鲜、速冻冷库等设备,建起了深加工线,开发出了青花椒油、干青花椒、麻辣调料等系列产品。公司生产的“彬哥花椒”等产品还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。

“彬哥花椒”连续多年走红市场,而杨彬夫妇收购的鲜花椒,几乎全部来自吴滩本地。2016年,他们收购花椒的价格创历史新高——每斤最高达13元!那一年,他们加工了1000余吨花椒,创产值5000多万元,实现利润300余万元。其中,绿色花椒基地所在的现龙村,花椒总收入达8800万元,椒农户均收入达8.36万元。

“彬哥花椒”发展壮大的故事,只是我市花椒产业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。到2018年,重庆已有江津、酉阳、彭水等25个区县发展花椒产业,总面积、鲜品总产量、总产值已分别达到105万亩、37万吨、44亿元。随着品种更加优化,技术日趋成熟,预计今年全市花椒平均亩产将达到900公斤。

江津拥有53万亩全国最大的优质青花椒生产基地,是全国3大花椒种植基地(重庆江津、山东蓬莱、陕西韩城)之一,其主产的“九叶青”花椒,早已长期占据全国青花椒市场主导地位,也是全市花椒亩产最高的地方。

正因为如此,前些年,江津花椒行情一路见涨,收购均价从最开始的2.3元一斤一直涨到2016年的最高价13元,比周边产地的花椒收购价格高出一截。

烦恼

价格下滑,他每斤收购价依然不低于每斤4.3元

今年花椒丰产,随之而来的,是从未有过的危机感!

6月24日,江津区吴滩镇郎家村椒农唐道祥一家,正忙着采摘最后一亩地的花椒。今年,他家6亩花椒平均亩产达1000公斤,但他满脸愁容。

“去年亩产750公斤,卖了6万多元。今年亩产量多了几百斤,但只能卖4万多元,平均每亩纯收入还少了2000元。”眼看着行情下跌,唐道祥有些着急,只希望尽快把最后一批花椒采完,卖给“彬哥花椒”。

唐道祥是杨彬带出来徒弟之一,深知花椒遭遇价格“滑铁卢”,受损的,不仅仅是椒农,还有很多基层加工企业。

“去年我们鲜花椒卖出去是每斤6.5元,今年价格降到4.5元左右。所以有的地方收购价低至3块多,但我还是确保不低于4.3元收购。”杨彬给重庆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:“如果今年收购椒农的价格高于4.5元,除去设备、人工、物流等成本,我们肯定要亏本。所以,我们的收购价在4.3—4.5元之间。而且,只要是本地椒农送来的,我们都收。”

即便如此,杨彬依旧对椒农们表示歉意,不停地宽慰大家,“我们企业一定想办法应对。”可到底怎么持续保障椒农的利益,他心里也没底。

在杨彬夫妇的花椒加工车间里,工人们忙得不可开交——最近半个月来,每天都有三四十吨花椒送到这里,经专业设备处理后包装进入冻库。如今,保鲜库房里已整整齐齐地码了800吨鲜花椒,还有1000吨花椒等待烘干制成干青花椒。

这些花椒像一块巨石,沉甸甸地压在杨彬夫妇心口。

在酉阳、彭水、綦江等地,椒农们也是焦急不已。

酉阳县现种植花椒21万亩,投产面积5万亩,总产量约600万斤,全部由和信农业公司订单收购。尽管兑现每斤5.1元的合同收购价铁定要亏本,但该公司不但全部兑现了收购承诺,还将政府发放的每斤0.5元收购补助款让利给了椒农。

“酉阳椒农实际每斤收益5.6元,比市场价整整高出1.5元左右。我们董事长的想法是,尽量不让椒农遭受太多损失,我们的损失通过研发精深加工产品去弥补。”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张凤英告诉记者,目前,酉阳花椒低海拔地区预计在7月底前收购结束,高海拔地区预计将持续到8月中下旬。

“政府非常重视这个事,又有这些良心企业的支持,我们椒农还是有信心,相信明年行情会好起来。”唐道祥说。

分析

今年花椒为何丰产不丰收

那么,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今年花椒价格一路下滑,以致于丰产不丰收?

“主要原因是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太大。”江津区花椒产业协会会长陈秀强说,一方面,近两年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大潮中,全国各省市,特别是土地较贫瘠的地区纷纷发展花椒产业,致使花椒种植面积陡增;另一方面,各地不断优化花椒品种、提高种植管理技术,导致花椒产量大幅增长,产品供大于求。

对此,西南大学食品科学院教授、重庆市调味品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阚建全认为,更深层次的原因,在于重庆花椒的产业化和机械化程度还不够,目前对花椒的加工大都停留在粗加工阶段,鲜有企业投入引进精深加工设备。

“江津有花椒加工企业28家,我们还算迈上精深加工步伐的首批企业之一。”杨彬非常赞同两位专家的观点,“我们也正在尝试着将花椒加工成花椒油、麻辣调料、提取芳香油等,但每年也只能加工2000多吨鲜花椒。”

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此前专门对我市花椒产业做过调查。参与调查的蔬菜专家况觅说:“从调查情况看,目前全市仅有江津真正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营销体系,具备了产品品牌效应。其他大部分区县无品牌、无交易市场、无精深加工,产品基本以原材料形式进入市场,也没有形成稳定的营销渠道,导致市场开拓能力弱,难以抵抗市场价格下滑风险。”

此外,阚建全还认为,重庆花椒产业发展过程中,还存在优良品种类别单一、采收期集中、产业布局不尽合理、不同基地间产业效益差异巨大等问题。目前,除以“九叶青”为代表的青花椒有较大影响力外,其它适宜性品种的筛选、引进、推广力度还远远不够。

破题

走绿色发展的品牌之路

“以前我们是坐等客商,如今必须迎难而上、主动出击。”面对今年的市场行情,杨彬夫妇没有坐以待毙,早已安排营销团队前往武汉、山东、北京等地跑市场,用汗水换回来300吨订单。而前不久,他们还在江津区政府组织的花椒贸易洽谈会上,与重庆德庄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签下一笔大订单——2019年度向德庄供应300吨保鲜花椒、干花椒和花椒油。

“我们还要用好‘互联网+花椒’的销售模式。”杨彬说,前两年他便开始重视花椒产品与互联网的对接,去年就通过网络销售了200吨花椒。经过对市场的调查和讨论分析,杨彬夫妇现已开展起线上、线下和物流配送相结合的“新零售”营销战略,在全国省会城市均设立了营销中心,将花椒产品销售到东北、西北、华南等地,甚至出口至东南亚。

与此同时,杨彬夫妇还利用“富硒江津·长寿之乡”等金字招牌,大力发展富硒花椒产业。近两年,他们生产的“彬哥”青花椒荣登“江津十大富硒农产品”行列,先后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富硒农产品认证,连续四年在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,连续两年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。以富硒绿色花椒为切入点,公司产品开始向高、精、深方向转型升级。

“重庆人喜欢吃火锅,喜欢吃花椒,可重庆火锅大多选用红花椒提升麻味。在青花椒替代红花椒作为火锅原料这方面,目前青花椒市场份额不足40%。我们江津花椒以青花椒为主,其实麻味并不比红花椒差,我们可以去抢占更多火锅原料市场。”陈秀强说。

实际上,花椒产业在前两年火红的背后,已出现了一些滞销、价格不稳定的苗头,今年遭遇价格“滑铁卢”,不过是各种原因积蓄到一定阶段的爆发。江津区早在前年就推出了适时调价、协调融资贷款、拓展销售市场、兑现项目资金、提高品牌防伪水平等举措,切实保障江津花椒产业的健康发展,保障椒农的利益。

今年,江津还选择先锋镇、石门镇、吴滩镇分别开展花椒(鲜椒)收益保险试点,椒农每亩缴纳保费300元(江津区财政每亩补贴180元),投保椒农花椒亩产只需达到500公斤,每斤销售单价低于6元的,就由保险公司赔偿损失。

对此,阚建给予了充分肯定。他告诉记者:“面临新时代、新机遇、新挑战,花椒产业要实现新突破,只有走绿色发展的品牌之路。”

阚建全提出了4点建议:一是椒农要采用标准化种植技术,降低管理成本,提高单产质量;二是政府要稳定现有发展面积,将花椒产业做精做细;三是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,开发药用、日化等花椒产品,提高产品的附加值;四是各方都要强化品牌意识,引导花椒产业实现转型升级。

其实,近年无论是中央还是重庆本市,都对花椒等特色农产品绿色健康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,还专门针对花椒产业,实施了退耕还林补助、“三品一标”认证资金奖励等政策。在重庆市“十三五”农业农村规划中,花椒被列入全市百亿级调味品特色产业链的三大主要作物之一,重点在江津、酉阳、璧山等区县建成花椒绿色生产基地,目标是2022年,全市花椒面积达到120万亩,鲜品总产量45万吨,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248亿元。

“重庆花椒产业要走上绿色发展的品牌之路,任重而道远。”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,下一步,市里还将把“重庆火锅调料”等地道调味品列为出口刺激政策的重要产品,通过“陆海新通道”等,帮助重庆花椒拓展更多国际市场。

记者手记》》

如何应对“价贱伤农”

古往今来,因为供求关系变化、产销脱节、渠道不畅、信息不灵等原因,农产品“价贱伤农”的事情时有发生。

如何尽可能地规避风险?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如何科学地应对价格波动,保障农民利益?记者多方调查后认为,还需想清楚“三个问题”。

第一个问题:价格稳定的农产品如何提质增效?对于这一类农产品,各地应该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及产品品质,持续做大做强做优品牌,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,并多方开拓国内国际市场。

第二个问题:价格下行的农产品该如何止损?当前,最有效的应对之策是延伸产业链条,做强精深加工。以花椒为例,重庆不少花椒基地在面临价格低迷窘境时,应从花椒仅仅作为调味佳品向提取香精原料、花椒入药、提取油脂等多方面发展,延长产业链,提高产品附加值。

第三个问题:短期收益不高的农产品如何转型?这就需要政府进行产业规划,以短养长提高土地综合收益。如推广立体种养结合模式,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
此外,为避免“价贱伤农”,还需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,政府要引导农民入股合作社,参与加工、销售各个环节,通过品控和品牌,保障农民收益。

江津开展的保险试点也是一个不错的探索,用市场的手段来加固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“盾牌”,保障农民收益,保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。

关键词: 67194 con视频线路1

相关推荐

媒体焦点